将相和的三个故事(最新5篇)

将相和的三个故事 第1篇

刘墉一生为官清正廉洁,刚正不阿,关于他不畏权贵,为民*的传说很多。这里所说的,就是刘墉为山东百姓智减粮税的故事。

话说刘墉在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期间,老家山东连续三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山东巡抚国泰有和?做后台,无视百姓生死,结党营私,横征暴敛,邀功请赏,搞得百姓怨声载道,民不聊生。

国泰的暴行被御史钱沣*劾,刘墉奉命审理此案。来到山东地界,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荒凉,到处都是逃荒乞讨的人。想想自己的老家竟遭如此灾难,刘墉心情无比沉重。他暗下决心,不仅要铲除污吏,还百姓一个公道,还要想法让皇帝减免山东的皇粮国税。可自古以来,上交皇粮国税是天经地义的事,皇帝不开金口,怎么能说免就免呢?办案之余,刘墉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一个主意。

这天,刘墉趁乾隆高兴,就说:“承蒙皇上恩典,委以重任,为了不辱使命,有一个好的居住条件,臣特找人修建了一幢房子,并进行了装修。现在家里是富丽豪华,哪天请皇上去参观参观。”

乾隆一听,皱起了眉头,想:嗯?这刘墉素来小气,怎么能用这么多钱重造房舍?莫不是办案期间吃了贿赂?朕倒要去看看你这富丽豪华的房子什么样。便说:“好,朕改日就去瞧瞧你的房子是否比得上朕的金銮殿!”

刘墉见皇上答应了,忙说:“不过,皇上要去需等晚上,这样才能看出富丽豪华的效果。”

第二天晚上,乾隆摆驾刘墉府。寒暄一番后,乾隆就要求参观新房子。刘墉便领乾隆来到后花园,一指那里的一座小土坯房说:“启禀皇上,这就是臣新建的房子。”

乾隆一看,“噗哧”一声笑道:“刘爱卿,你造这么个房子叫我来看什么?该不是闲得无事愚弄朕吧?”

刘墉一躬腰说:“臣不敢,房子虽小,可有玄机,您进去看看就知道了。”

乾隆来了兴趣,也不多言,就迈进了小屋。进去一看,小屋的四壁都贴满了锡纸,在灯光的映照下白亮耀眼,倒不失为“银壁辉煌”。乾隆仔细地看了看,也没看出有什么玄机,便说:“刘爱卿,这房子除了有点银壁辉煌外,哪里有什么玄机?”

刘墉说:“皇上,您顺着墙壁向上仔细看,这可是我们山东特有的房舍呀!”

听刘墉这么一说,乾隆就顺着墙壁向上看,这一看还真看出了不同,原来山东人盖房子竟然没有大梁,便一语双关地说:“刘爱卿,你们山东无梁呀!”意为山东没有栋梁之材,借此让刘墉难堪。哪知刘墉竟“扑通”一声跪了下来,高喊:“皇上明鉴,山东无粮,一点不假,望皇上减免山东的皇粮,彰显圣恩。”

乾隆愣怔道:“为何要减免山东的皇粮?”

刘墉说:“您刚才不是说山东无粮吗?既然无粮,老百姓还拿什么交皇粮?皇上您金口玉言,该不会反悔吧?”

乾隆知道被刘墉钻了空子,但想到山东灾荒连年,生活困难,也就顺坡下驴,准了刘墉为山东父老请的愿。

看完房子,乾隆要走,刘墉站立躬送。等乾隆走出门外,刘墉在后面偷偷地拿起一根竹竿,捅了捅门旁的鸡舍,里面的鸡受惊鸣叫。乾隆吓了一跳,回头问道:“刘爱卿,你还养鸡哪?怎么夜晚叫起来了?”

刘墉说:“启禀皇上,臣所养之鸡是山东的特*鸡,与其他地方的鸡不一样。”

乾隆一听,又来了兴趣:“哦,有什么不一样?”

“夜里不睡觉,如果有贵人来了它就叫。”

乾隆知道刘墉又在胡说八道,便笑道:“哈哈,山东鸡不睡,真是稀奇,人怪鸡也怪呀!”

刘墉趁机赶紧又给乾隆跪了下来说:“谢主隆恩。”

乾隆疑惑,说:“又要谢什么隆恩?”

刘墉说:“您刚才不是说山东今不税吗,所以老臣替山东父老谢主隆恩。”

乾隆糊涂了,说:“山东鸡不睡与隆恩有关系?”

刘墉说:“怎么没关系,您说的‘今’不是现在之意吗?‘不’就是没有,山东现在没有税了,老百姓能不谢您吗?”

乾隆听了,哭笑不得,想,这罗锅子,怪不得要朕晚上来看房子,原来是设了两个套让朕钻呀!

将相和的三个故事 第2篇

1776年3月的一天,乾隆皇帝召唤他所宠爱的新任*机大臣和?和三朝元老刘统勋一起,来到承德避暑山庄的*雨楼前观景赋诗。除了游山玩水,乾隆此行还有个重要目的,就是劝和二人。因为,乾隆早已发现和?和刘统勋不和,为了“大清事业”,乾隆便有心调和二人。

正在欣赏秀丽的山川景*,乾隆问道:“什么高,什么低?什么东,什么西?”

学识渊博的刘统勋随口即应:“君皇高,微臣低,文在东来武在西。”和?一向以逢迎拍马著称,这次看到刘统勋抢在他的前面,十分不快,借题发挥道:“天最高,地最低,河(和)在东来流(刘)在西。”河与流明指热河由东向西流入离宫湖,但暗指自己和刘统勋,并借宫廷礼仪东为上首、西为下首来贬低刘统勋,暗示你刘统勋再老再有能耐,也在我和?的下首。刘统勋岂能不明白,背着乾隆**地瞪了和?一眼,心想:“老狐狸,走着瞧!”这时,三人来到一座桥上,乾隆又要求和?和刘统勋以水为题,拆一个字,说一句俗语,作成一首诗。刘统勋不放过报复的机会,捋捋胡子,望着清波中自己老态龙钟的面容,偷视和?自负的得意之形,边走边咏道:“有水念溪,无水也念奚,单奚落鸟变为?(鸡的繁体字)。得食的狐狸欢如虎,落毛的凤凰不如鸡。”

和?听出弦外有音,便毫不示弱,反唇相讥道:“有水念湘,无水还念相,雨落相上便为霜。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和?是在告诫刘统勋不要多管闲事,否则也不会有好果子吃。

听到这里,乾隆见时机已经成熟,当即上前每手拉住一人,面对湖水和湖面上三人的合影,说道:“孤家也对上一首。有水念清,无水也念青,爱卿共协力,心中便有情。不看僧面看佛面,不看孤情看水情。”乾隆以诗的语言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和?和刘统勋的不满,要求二人同心协力辅佐朝廷。

刚才还自恃才高、以弦外之音互相攻击的二位臣子一听,不禁为之一震,深为乾隆如此循循善诱而感动。二人顿时拜谢乾隆,握手言和。

乾隆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没有急于求成,以帝王的权威进行斥责和压服,而是因人而异,精心选定劝导环境,在观景赋诗的基础上,抓住恰当时机,及时诱导,巧妙地运用暗示,取得了良好的说服效果,使二人放弃个人恩怨,言归于好。

将相和的三个故事 第3篇

《将相和》是一个历史小故事,对于历史小故事的教学,我认为重点在于学生对背景的认知意识的跟进,通过阅读、感悟,从而挖掘历史故事中的现代意义的,是对文本进行教学的一个重点。在教学《将相和》这篇课文时,我不想把时间放在对故事情节的纠缠教学中,想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提炼来挖掘文本中的人文价值,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得到热爱祖国的情感熏陶,让学生认识到一个人无论做了什么,只要是对祖国有益的事情就都是英雄的价值体验,或者说一个人要取得成功必须有效的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在教学过程中,我是使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加强学生的自主预习的内容,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了解故事的大概情节。

2、积极开拓课程资源,积极地搜集有关的资料,也让学生进行搜集,让学生自通过资料的阅读了解故事的大概的时代背景。

3、在课堂中运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读、自己写批注、小组讨论、谈体会的方式,让学生领会人物的精神,从方法上让学生掌握如何分析课文、如何从纷繁的材料中提炼出最有价值的材料,并且从情感上得到感染和熏陶。

4、通过讲故事、演故事、谈故事的方法,让学生在自主的讲演中亲身体验文章中人物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对历史故事的现代意义进行挖掘。

课堂上的教学与设计总有一些出入和不尽如人意之处,通过教学和课后的思考,我想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加强。

第一,语文教师的语言的精炼:

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几处不应该出现的口误,这对于严谨的语文课堂来说是很不应该的,这还需要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不断的进行自我的提高。

第二、虽然给了学生10分钟的时间进行感悟,8分钟的时间进行讨论,但在我的设计中这是不够的,应该还在前段的教学中进行精简,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让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

第三、在学习方法的提炼上总结得不够。

第四、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探究的含量还不够,学生的质疑时间淡化了。

将相和的三个故事 第4篇

将相和的三个故事:完璧归赵

完璧归赵是说战国期间,赵国的国君得到了一块*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和氏璧”,又称“荆虹”,是个绝世珍宝。秦国的秦始皇听说后就非常想把和氏璧占为己有,便想了个方法,派了个使者到赵国和赵王说自己愿意用十五座城池和赵王交换和氏璧。赵王知道这是个陷阱,和氏璧一旦到秦始皇手里肯定是一去不复返,踌躇之际。舍人蔺相如经推荐,代表赵王出使秦国,并许诺一定完璧归赵。蔺相如到了秦国见秦王果然没有用城换玉之意便以人玉俱焚来威胁秦王,最终为赵王保下了这块和氏璧,安全回国。

将相和的三个故事:渑池之会

渑池之会讲述的是公元前279年秦王和赵惠王约在渑池(今在河南)见面会谈。赵王不敢去,蔺相如便主动请缨,鼓励并陪同赵王一起去,秦王强迫赵王鼓瑟,并向赵王要城十五座,蔺相如机智勇敢地也让秦王击矢并让秦王用国来换赵国的城池,不仅保护了赵王的安危还让赵王保存了颜面。

将相和的三个故事:负荆请罪

负荆请罪讲述的是渑池之会后,赵王回国很是欢喜,册封蔺相如为上卿。官位略高于廉颇,廉颇是征战多年劳苦功高的老将*,竟还不如一个文弱书生,廉颇心中甚是不服气,就老是想给蔺相如难堪。蔺相如对廉颇却很客气,也不和廉颇计较还总是躲着廉颇,忍让廉颇。蔺相如的门人以为蔺相如怕廉颇,蔺相如和门人说,自己不是惧怕廉颇,而是赵国现在*事方面依仗廉颇,治国方面依靠自己,如果自己和廉颇被挑拨了,只会对赵国的安危造成威胁。这些话传到廉颇的耳里后,廉颇羞愧难当,便背着荆条跪在蔺相如门外请求蔺相如的原谅,蔺相如热情地接待了廉颇,两人共同守卫赵国平。

将相和的三个故事 第5篇

在战国的时候,在赵国发生了一个将相和的故事。那么,这个将相和的故事是怎么样的呢?这个故事发生在“完璧归赵”与“渑池之会”之后。在秦国提出要与赵王用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的时候,蔺相如作为使者去了秦国。他看出了秦王并不是真心的想要用十五座城池来换这个和氏璧,便使计将和氏璧偷偷地送回了赵国。最终秦王只能将十五座城池给赵国,才得到了和氏璧。在渑池之会上,秦赵两王对峙,在蔺相如的计谋之下,秦王没有占到丝毫的便宜,最终赵王安全地回到了赵国。因为蔺相如屡建奇功,便被赵王封为了上卿,地位高于廉颇。对于蔺相如的口舌之功,廉颇不以为然,深感不服,便扬言说要是见到蔺相如的话,他一定不给他台阶下。蔺相如得知之后便称病不再上朝,避免与廉颇见面。就算在路上碰到了,他也选择绕道走。对于蔺相如的行为,他的手下深感不解,认为蔺相如没有必要这么害怕廉颇。

而廉颇却反问他们是廉颇厉害还是秦王厉害?那么显然是秦王厉害。所以蔺相如连秦王都不怕更不会怕廉颇了。他这样做只是不想因为他俩的不和让秦王有机可趁,这是为了赵国而避廉颇。廉颇得知之后,深知是自己不对,便将战袍脱下,去蔺相如府上负荆请罪。自此,蔺相如和廉颇就成了好朋友。这就是将相和的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不断。实力最为强大的还要属地大兵强的秦国。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嬴政开始继位,那时也是秦灭六国的开始。秦始皇无论从*上还是生活上都是一个野心颇大的君主,他开创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并且是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称其秦始皇。富有雄心壮志的他,铲除丞相吕不韦和长信候后,便开始亲征。在李斯,尉缭的协助下首先便制定了统一全国的部署。他们一方面乘着六国各自纷争之际,秦始皇采用六国合纵的方法通过内部挑拨来瓦解各个诸侯国结盟。另一方面秦始皇采取远结交近攻打的政策,和各个诸侯国保持一种忽远忽近的距离。

当时李斯建议先灭亡韩赵,赵举韩亡,韩亡荆魏不能存,然后各个击破。所以在秦始皇的大战略下韩赵首当其冲,赵国是秦始皇一直觊觎的,总是想方设法的想从赵国谋点利益。当秦始皇听到赵王有个和氏璧的是时候,秦始皇就想方设法想弄到这个和氏璧。也想借此给赵国一个下马威,于是便有了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的故事。最后秦始皇当然是打错了主意,蔺相如凭借聪明才智和三寸不烂之舌,没有让秦始皇如愿。而赵国在文武双将蔺相如和廉颇的共同辅佐下,国家的安全有了短暂的保障,而至于后来赵国还是被秦始皇给歼灭,那自然是后话了,因为那存在了很多客观和人为因素。

《将相和》出自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主要包括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战国时,秦始皇听说赵国有一块绝世宝玉“和氏璧”,很想得到它,便派使者去和赵王说自己愿意用城池何来换赵王的和氏璧,赵王直接拒绝担心秦王会以此为由发兵赵国祸及百姓,赵王夜不能寐不知如何是好。这时候,蔺相如毛遂自荐出使秦国并且让赵王放心,他一定会将和氏璧带回来。

赵王便派蔺相如出使秦国,可是蔺相如到了秦国之后,秦始皇只一味盯着和氏璧对城池之事只字不提,蔺相如见势头不对便略施小计将和氏璧拿到手里,然后抓着和氏璧就想往柱子上撞,以此来要挟亲王:以池换壁,否则人玉具亡。秦始皇不想背负背信弃义的骂名,心里却又不是真的想用城池换和氏璧,无奈之下只得作罢,蔺相如先让人把和氏璧带回赵国,而后自己也全身而退。蔺相如回来后,赵王大为欢喜,封他为上大夫。而后蔺相如又陪同赵王赴秦王的渑池之会,没有让秦王占了赵王半分便宜,赵王回来之后就拜蔺相如为上卿。官位略高于赵国征战多年的老将廉颇,廉颇是个心直口快的豪爽大将*,心中对蔺相如很是不服气,便常常对人说自己以后若是见到这个文弱书生一定要好好羞辱羞辱他。生活中也是处处想和蔺相如一争高下,蔺相如呢对廉颇却是像老鼠见到猫一样,能躲就躲,别人以为蔺相如怕廉颇,蔺相如对随从们说自己并非是怕廉颇大将*,而是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自己方能保赵国不被秦国侵略,自己不能为了和廉颇一争高下而抛国家的安危不顾。廉颇后来听到这些话后,羞愧难当,赤身背负荆条到蔺相如的府上请求他原谅自己。蔺相如热情相待,二人此后成为了好朋友,齐心协力守护赵国安危。

本文内容摘抄自互联网,只做模板演示使用,无其它用途,如您觉得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发送邮件至2012553798#qq.com反馈,本站将立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sirwk.com/gushi/a223c6b3710f85df22e9377d6c4f7553.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工作日:9:30-18:30,节假休息

关注我们